西安作為一個在全國乃至全世界著名的旅游城市、未來的國際化大都市,到此旅游的人日益增多。在旅游的六大要素中,吃是排在第一位的。并且,從旅游者的角度來看,吃不僅僅是填飽肚子,更是欣賞、了解、品味一個地方、一座城市的飲食文化和飲食特色。所以,一個城市的飲食文化是一個城市的品牌形象之一。北京的烤鴨、天津的狗不理包子、西安的羊肉泡饃,已經成為這些城市的地理標志之一。

西安是十三朝古都,有3100多年的建城史和1300多年的建都史。而城市的發展、繁榮,人口的增多,城市規模的增大,必然帶動飲食文化的繁榮。西安的飲食文化開創于周秦,興盛于盛唐。陜西作為中華文明和文化的發祥地之一,這里同樣是中華飲食文化和文明的發祥地之一。這里創造了中國飲食文化的多項之最。比如中國最早的宴——“周八珍”;中國烹飪界公認的廚祖伊尹是陜西合陽人(以前大多認為是河南人),最早的烹飪理論典籍《呂氏春秋·本味篇》實際上就是伊尹與商湯關于烹飪理論與治國方略的談話;中國最豪華、最奢侈的宴席是唐時的“燒尾宴”(而并非后來的“滿漢全席”);在唐時,有很大名氣和較大影響的宴席就有十幾種,如“曲江游宴”等。筆者仔細查閱了《陜西烹飪大典》,從周到唐的古典名菜,就有二百多種。

飲食本身就是一種文化,而陜西(尤其是西安)的飲食文化和全國各大菜系比較,文化味更強、更厚重。一方面,陜西(尤其是西安)飲食文化之博大精深與其歷史悠久有很大關系。陜西(尤其是西安)飲食文化更多表現為皇室文化、帝王文化、宮廷文化和地域文化。全國很多地方的一些傳統吃食、民族小吃,都隨著時代的發展而消失了。而陜西(尤其是西安)的大多數吃食都很完整地保留了下來。比如“羊肉泡”,有人說秦代就有,是秦朝的禮饌,也有人說是唐代伊斯蘭教傳入長安后才有;西安的“涼皮”早在秦朝就有;“鍋盔”饃則在周代就有,稱為“文王鍋盔”。這些吃食現今在城市和鄉村依然十分普遍,依舊很受人們歡迎;宋朝的“水晶餅”如今不但在賣,而且市場越做越大;誕生于民國時期的“樊記肉夾饃”如今更是陜西的一大名吃。
西安的飲食與外地飲食的最大區別是它的多樣性、豐富性和龐雜性。在西安,不論大菜、小吃、糕點都是品種繁多,各式各樣。中國的菜系一般都有很強的地域性,更有很強的物質屬性。比如粵菜的海鮮、川菜的肉、魯菜的河鮮、新疆菜的牛羊肉、云南菜的山珍和菌類,但西安的大菜(即陜菜),古代、現代加起來有上千種,它們山珍海味肉禽,無所不包。
坐落于美食之都西安的新紀元烹飪技工學校,充分發揮位置優勢,深入探索、了解市場,緊跟市場潮流為學子提供最有價值的教育,集合各類美食,做正宗技術培訓!